活性物质生物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(以下简称:工程中心)从2007年开始建设“重庆高校生物活性物质工程研究中心”,并于2009年通过重庆市教育委员会组织的专家组验收。同时经重庆市教育委员会推荐向教育部申请成立“活性物质生物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”,并于2009年12月21日获得教育部批准立项建设。
工程中心总体定位
活性物质生物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,聚焦长江上游生态屏障、三峡库区特色农林产业、医药产业(上游载体),立足重庆、面向西南、服务西南;持续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、人民生命健康、生态文明、乡村振兴等国家重大战略做出积极的贡献。以活性物质为主线,研究活性物质载体的工程化种养、高效组分的提取、加工与创新应用研究,引领带动山区农民脱贫致富、乡村振兴。
工程中心研究方向
工程中心积极贯彻落实习总书记对科技工作者的“四个面向”的指示要求,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、面向经济主战场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、面向人民生命健康,聚焦我国长江上游、三峡库区特色产业,立足重庆、面向西南地区、辐射全国。以动植物与微生物的活性物质为研究对象,建立西南地区特色种质资源库,借助生物技术手段,突破规模化种养、工程化生产的产业瓶颈,研发与创新活性物质工程化生产、产品创制与产业应用的新策略、新理念、新技术,服务我国农业绿色发展、农民致富和国家乡村振兴战略。
工程中心仪器设备与场地
工程中心现拥有研发创新的仪器设备总数共685台(套),总价值为7200余万元,其中10万元以上的大型仪器设备共170余台/套,可充分满足各研究方向的基础、应用基础与技术集成研究。在实验场地方面,学校在逸夫楼、集贤楼、求是楼给予13000余平方米的实验室面积,还在校内划出12亩试验用地,支持工程中心的试验研发中试。工程中心7200余万元的仪器设备与基地(包括试验基地、中试开发基地)向全校师生开放,大型(10万元以上)仪器设备向全社会科研人员开放。2018-2022年期间,680余台仪器设备累计对外开放时长超过224.5万小时。